爬山

樂齡族『爬山』,應注意7事項:

最後更新的期: 2023 年 12 月 7 日 by 老嫗

1、登山前做好暖身運動:此舉可提升身體肌肉、肌腱和韌帶的靈活性和柔韌度,以降低肌肉拉傷的可能性。
2、加強肌力:若要攀爬3000公尺以上的大山,應加強肌力。
3、善用護具:許多人因穿護膝時腿部產生緊繃感,便不願使用,但護膝相當於減震器,為了保護膝關節,建議使用護膝,以預防膝蓋受損。
4、帶登山輔具:登山杖可保持行走中的穩定性,可以減輕下肢關節負擔,減輕登山過程身體壓力對膝關節造成的磨損,此外,登山後也較不會感到腰痠腿痛。
5、穿登山鞋:登山鞋俱備抓地力,不僅可以減震,也能預防滑倒摔跤。
6、下山時縮腹前行:下山時應有意識地縮腹、收緊核心,並將腳步放慢,若經過坡度較陡的路段,可側身下山,利用腳刀外側止滑,也會降低膝關節所承受的巨大壓力,避免越走越快。
7、攜帶正確藥品:針對自身狀況準備藥物,如高山症、心血管疾病用藥、消炎止痛藥等,以備不時之需。

『爬山』 與 『健行』其分別與注意事項:

台灣地區因特殊之 ” 摺曲地形 ” – 高山距離平地甚近,三千公尺以上之山頭既眾多又密集,加以國家公園與一般山區遍設步道,誤導國人以為健行就是登山,很多民眾就是以一般夾克與綿毛衫為禦寒衣物來登山, 甚至有穿布跑鞋登山。登山和健行有很多相似之處,而且這兩個經常會互相使用,不論是健行還是登山,只要行程定位正確,做好萬全準備,無論年紀大小,肌耐力與體力都是越練會越好。
『健行』多屬於天數較短的步行旅程,沿途可以欣賞美麗的自然風景,而且步道都有做過整理,路徑明顯方便行走,也容易辨識方向,沿途休息當天來回,當然也可以多天行程。
『登山』大多是在野外,路途充滿挑戰,什麼狀況都有可能發生,如穿越險惡的地形,嚴峻的天氣,或因高海拔的空氣稀薄,或陡坡而艱困的自然環境,行程的天數較長,而且每晚都要野外紮營,全天步行在抵達目的地後才可以休息。
注意事項
1、避免單獨行動,在出事時,沒有同伴的協助,而失去救命機會。
2、如果初次登高山,最好找經驗豐富的人同行,比較保險。
3、特別險峻、容易出事、很少登山客攀登的高山,除非本身經驗夠,否則不要輕易嘗試,選擇較多登山客攀登的高山,會有步道及繩索,登山過程較為安全。如玉山、合歡山等海拔比較高的高山,夏天是比較適合攀登的季節,海拔1000~2000千公尺,以秋天較合適。

樂齡族『爬山』
728*90

『登山』保養小祕訣

  • 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有關節退化的人先詢問醫師或治療師適不適合登山。
  • 初學者先從小山爬起,不要一次就挑戰大山。
  • 膝蓋或是腰椎已經退化者,平常要積極鍛練核心肌群、大腿肌群和臀肌。
  • 登山過程如果常有膝蓋疼或是下背痛,建議戴上護膝或護腰。但只限登山的時候穿戴,平常還是要加強肌肉的鍛練,不要過度依賴護具。
  • 登山時一定要多喝水,並且隨時補充能量和電解質。
  • 關節退化者如果要登山,儘量選擇坡平的土質路面;儘量避免太陡的坡,而台階路或是石板路也要避開。
  • 登山速度要放緩,用「Z」字形或「之」字形攀登法,太急太快的步伐對關節的耗損更大。
  • 下山的時候試著將膝蓋稍微彎曲,「側身下坡」,身體重心可以保持穩定,降低膝關節所承受的負擔。
  • 搭配登山鞋和登山杖。專業的登山鞋可以防滑吸震,登山杖可以分擔腿部受力,保持身體平衡。

『登山』除外族群

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推估,台灣以登山健行為運動的人口將近500萬,大部分是郊區的小山健行。登山的好處,舉凡增強心肺功能、加強肌力、肌耐力、鍛練身體平衡協調力、吸收芬多精負離子,還有讓人心情沉澱和平靜,可以讓愛山人保持健康的年輕身體,壞處在於登山容易有扭傷拉傷等運動傷害、對脊椎和膝關節的潛在威脅、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發作等。以下族群需要小心注意:
1、高血壓、糖連病、冠狀動脤阻塞、氣喘、感染等內科疾病。
2、髖關節、膝關節、踝關節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等下肢關節急性發炎。
3、正在發燒,身體需要休息。
4、腳麻、無力、間歇性跛行、坐骨神經痛等下肢神經壓迫症狀。
5、嚴重的關節退化如:髖關節、膝關節、踝關節。
6、孕期前3個月和後3個月要避免。
7、過度肥胖BMI>35
8、O型腿、長短腳、關節沾黏等下肢變型。
9、心肌炎、心肌肥厚、心瓣膜等心臟疾病。


老嫗物語

🌱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,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,歡迎分享給有需要的家人朋友閱讀,而你的分享就是對我最好的鼓勵 🥰

如有問題,歡迎留言,我將會一一回覆。前往首頁

或是追蹤 FB 50+交流網粉絲專頁按讚加分享, 讓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😉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